《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一)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1-10-11

公司: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主讲教师:曾媛媛                                     职称:助教

章节:第三章第三节                                   学时: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差序格局”的含义及其特征,利用中西对比进一步明确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引发思考,扩展思维,增强员工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并提升员工的分析问题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员工坚定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教授对象为专业三年级员工,该群体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已对专业有初步认识,可利用员工已有的知识来组织问题思考与讨论,以此来撬动新知识的习得与理解深化,这一过程能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新知识的记忆,符合员工的认知习惯与特点。

同时理论课教学员工会先入为主的有厌烦情绪,认为理论枯燥、难懂,那么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员工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打破思维定势,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

最后,授课对象具有创新性强、但总结与归纳能力弱的特点,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搭建团队讨论平台,发挥合作优势,以此达到对问题相对综合、系统、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

1.农村社会学的危机与农业社会学的兴起

2.农业社会学相关理论的争论

3.差序格局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差序格局的涵义及特征;费孝通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学习。

2.难点: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对比;现代化进程中探究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与理论创新的意义。

(三)课程思政融合点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员工的思维习惯和对于知识的理解特点,运用大量的实例,注意与员工的互动和交流。

故事导入法,从能够引起员工兴趣的生活事件出发,吸引员工注意力,为后续新知识授课奠定基础。

小组讨论法,尊重员工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员工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员工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员工全面、系统理解问题。

案例分析法,树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呈现的知识要点、思政要点,达成课程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讲授农村社会学危机与农业社会学兴起(10分钟)

1.回顾农村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起源,明确学科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2.介绍农村社会学危机的表现、原因、影响,以吴文藻事例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论创新。


(二)讲授农业社会学理论的争论(10分钟)

1.讲授家庭农场、农业政策、地区不平等、农业生态学等前言理论。

2.小组讨论: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食品安全问题。

  

三)讲授差序格局理论(20分钟)

1.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对费孝通的了解”,引出《乡土中国》介绍。

2.介绍费孝通深入大瑶山调研的经历,激励员工的专业认同,践行“将理论研究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爱国情怀。

  

3.从身边事例入手,讲授差序格局的涵义、特征,突出中西方的不同,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课程的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课后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篇,回答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与费老笔下的乡土社会二者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图/文 曾媛媛